科技视界

大众科普

  • 初探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李翠祥;刘苗苗;

    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科技馆教育活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技馆教育活动,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文章从5个方面分析了初探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价值,并深入探讨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技馆教育活动路径研究策略以便更好地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价值和作用。

    2024年29期 v.14;No.46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及科普等多领域的创新及场景应用

    苑楠;李竞萌;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以Sora等为代表的文生视频大模型,通过其强大的功能极大地降低了短视频制作的成本和门槛。文章以人工智能浪潮为背景,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影视动画制作、科普展品设计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应用及影响,并总结经验,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与理论启示。

    2024年29期 v.14;No.467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探究——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为例

    王志芳;

    “两弹一星”精神植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持续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从精神文化、科技创新及精神主体3个维度丰富“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从持续开展“两弹一星”史料的采集、挖掘基地遗址承载的科学文化以及拓展理论课程体系的价值理念等方面提炼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关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践路径,以案例经验的形式进一步提升“两弹一星”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2024年29期 v.14;No.467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课堂

  •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统计学课程的实践应用研究

    赵梦婵;

    文章旨在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有效赋能高校统计学课程,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在明晰教学重点、革新教学模式、共享教育资源、关注科学精神4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与意义,以期为提升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效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4年29期 v.14;No.467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职工业机器人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郝建豹;

    针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专业群和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不紧密,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滞后,专业群内各专业界限比较明显,课程共享程度受限等问题,首先界定了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进而提出了工业机器人高水平专业群专业设置的建议,此外,探索构建了“基础共享、模块互融、拓展互选、能力跨界”的4层递进式课程体系,并给出了具体课程设置建议。最后,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实践教学以及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等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2024年29期 v.14;No.467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匡雯;圣文顺;张会影;

    文章在分析高校当前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从调整课程设置及考核设置,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资源,设计贴近实际需求的项目案例等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期望为高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年29期 v.14;No.46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

    张保丰;刘会利;蒋爱云;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是材料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实用性强,但课程学习难度大,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接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2024年29期 v.14;No.467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教育视域下“医用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陈霞;陆改玲;李科家;赵石磊;周澐;

    文章深入挖掘了“医用物理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和物理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建立了包含图片、文字、视频和动画等各种表现形式的课程思政电子资料库,让思政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提升了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使课程思政覆盖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2024年29期 v.14;No.467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OBE理念的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

    雷敬婕;

    嵌入式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由于嵌入式课程知识点多、学时短等特点,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锻炼其应用实践的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嵌入式开发基础和嵌入式系统应用课程组建课程群,在OBE理念指引下,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改进考评方式,根据学习成果反馈教学内容和考评方式。

    2024年29期 v.14;No.467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赛教融合模式下智能网联交通课程的教学实践

    李江晨;

    根据智能网联交通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融合实践和竞赛要素,详细阐述了以赛教融合为核心的具体教学实践方法与流程,探索并实现了一种融合课程赛事训练和专业竞赛实操的新型智能网联交通教学模式,推动了智能网联交通课程的教学创新。经过不断地优化和调整,该课程已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出了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024年29期 v.14;No.467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技术与老年健康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融合的创新与应用

    潘勤春;付兴丽;刘昶;陶卿;

    在老年健康管理实务课程中引入情境模拟、沙盘对抗比赛、大数据中心等智慧课堂数字化技术,借助虚实结合,将数字技术、大数据分析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搭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教学与实践平台,创建一个互动性强、沉浸感高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应急响应能力、决策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使数字化技术赋能人才培养。

    2024年29期 v.14;No.46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行业科技

  • ChatGPT时代人工翻译的认知作用研究

    房威;

    在ChatGPT等机器翻译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人工翻译在思考能力开发方面的独特价值。研究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是机器翻译的特性及其引发的人工翻译可替代性讨论;二是人工翻译在认知层面的教育效果。尽管机器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人工翻译,但双语学习及翻译教育在促进人类思考训练和思考能力开发方面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024年29期 v.14;No.467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生产流化床包衣锅设计和应用

    吴海霞;

    在医药加工流化床技术领域,将包衣物料锅内尽可能多地分布导流筒,通过若干提升机构,实现导流筒整体升降、精确定位,在操作安装方便的基础上,降低了能耗、人工、生产时间等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尤其满足了超大批量药物生产的市场需求。

    2024年29期 v.14;No.467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全息数据的分区控制动态调度优化

    袁丙青;陈亮;张绪宝;管峰;朱伟钊;

    研究聚焦基于全息数据的分区控制动态调度优化方法,针对规模化储能电站面临的管理挑战。通过全息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实现对储能设备的高精度监测。提出基于多层级AGC控制的分区策略,结合动态调度算法,优化储能电站的运行效率。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储能利用率,增强系统可靠性,并为多元化市场参与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29期 v.14;No.46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区域电量预测模型研究

    朱立刚;郑小敏;黄一甲;

    随着电力产业的进步和更新,区域电量预测工作存在模型误差分布状态宽度较大,大误差出现概率较高和均方根误差数值较高的情况,导致区域电量预测工作模型不稳定和预测精确度较低,对此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区域电量预测模型研究。首先,根据季节与时间序列,利用生长曲线分解区域电量数据;其次,利用隐藏神经元,根据深度神经网络与区域电量预测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最后,结合弹性系数与“业扩工询法”,实现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区域电量预测工作。针对上述设计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区域电量预测模型,稳定性较高,完美预测概率为34%,均方根误差数值均在2.2以下。

    2024年29期 v.14;No.467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在核电质保分级设计中的应用

    陈波;蒋慧黠;

    根本原因分析技术是一种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法,通过对事件按时序进行分析,可以找出故障及造成故障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提出纠正措施并预防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核电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为下游阶段的质量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文章介绍了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在核电质保分级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分析方法。

    2024年29期 v.14;No.467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铁路桥梁排水孔区域道床机械化松砟技术研究

    宋晓阳;高春雷;何国华;

    以大秦线既有铁路桥梁为工程依托,对排水孔区域板结道床进行参数化标定,研发了适用于排水孔区域松砟的机械装置。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激振力、激振频率对道床脏污率、孔隙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化松砟装置相比于人工松砟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工人数量,提升了作业质量;当激振频率一定时,随着激振电机激振力的增加,道床脏污率下降,道床孔隙率增加;激振力每增加2 000 N,脏污率下降约2%,孔隙率提高约4%;当激振力一定时,随着激振电机激振频率的增加,道床脏污率下降,道床孔隙率增加;当激振频率达到30 Hz后,道床脏污率趋于稳定,道床孔隙率增加趋于平缓;综合考虑松砟效果及功耗因素,在试验条件下,激振力设定为10 000 N,激振频率设定为30 Hz时松砟性能达到最优。

    2024年29期 v.14;No.467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隧道施工突水突泥灾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技术探讨

    符颖丽;田玉江;穆天慧;

    突水突泥是一种严重危害隧道安全施工的灾害,其发生的原因多且复杂。文章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对其成因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几种灾后处治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年29期 v.14;No.46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视觉的液晶电视屏幕坏点缺陷检测过程分析

    席那顺朝克图;刘二源;

    随着液晶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屏幕质量备受关注。基于视觉的检测技术以其高效、准确、非接触等优势,成为液晶电视屏幕缺陷检测的重要手段。文章对基于视觉的液晶电视屏幕坏点缺陷检测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阐述了该检测面临的挑战以及检测过程中的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缺陷识别与判断等环节。

    2024年29期 v.14;No.467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机器学习在皮带机撕裂实时监测中的应用与优化

    余国民;李华才;娄伟;丁磊;晋奉吉;

    机器学习在皮带机撕裂实时监测中的应用与优化,能够准确识别潜在的撕裂风险,确保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文章详细介绍了皮带撕裂与机器学习的相关理论,并基于其价值,提出了具体的应用和优化策略,希望可以提升皮带机运行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2024年29期 v.14;No.467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保态度在消费者电子废物投缴中的中介效应

    刘娟;赵慧;

    由于电子废物逐渐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回收处理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消费者作为电子废物的投缴主体,其行为也应受到重视。文章应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探讨了环保态度在消费者电子废物投缴行为中的作用,并从推动回收体系正规化建设,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这几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2024年29期 v.14;No.467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丁吾鹏;

    储能技术在平衡风功率波动和提高电能质量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保证风力发电并网运行、促进风能利用的关键技术和主流方式。鉴于此,文章重点阐述储能技术类型和基础,分析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风力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一定的参考借鉴。

    2024年29期 v.14;No.467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仿形道岔打磨车牵引及辅助供电系统研究

    李建伟;冯平书;

    基于FCM-20K仿形道岔打磨车,通过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驱动主发电机产生电能,采用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车辆行驶。文章重点探讨了仿形道岔打磨车牵引及辅助供电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功能,针对仿形道岔打磨车低恒速走行的需求,分析了作业低恒速走行控制的原理以及制动性能。

    2024年29期 v.14;No.467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块链技术在移动板卡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与挑战

    章勇;吴涛;嵇聪;王希;丁林盛;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移动板卡设备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广泛应用于通信、物联网、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区块链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技术,以其独特的数据结构和共识机制,为信息的透明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在移动板卡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仍面临着技术成熟度、数据隐私与安全、法律法规与监管以及跨行业协作与数据共享等问题,鉴于此,文章重点阐述区块链技术在移动板卡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同时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限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应用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2024年29期 v.14;No.467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分布式架构下医院全业务上云的方法及实践

    畅晓乐;

    从实际项目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加以实践,并总结一套完整的三甲医院全量业务上云的方法思路及实践。通过阐述上云的步骤详细说明三甲医院全业务上云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阐述了面对迁移上云的4个核心问题,从最开始解决如何平稳地将全量业务迁移至云上;然后,通过变更网络架构满足云平台交维要求以及提高业务安全性;最后,通过详细步骤说明如何进行网络架构变更。通过该项目的成功交付与验收,证明了该方案能够有效解决迁移问题,同时,也满足了三甲医院严苛的要求。通过延展,可以对其他行业其他场景下的大业务、低中断时效的上云工作提供相应的思路及参考。

    2024年29期 v.14;No.467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关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文献综述

    方雅涓;聂小兵;沈承熙;章奕宁;

    数字化浪潮催生数字创业生态系统(DEE)这一复杂且关键的研究领域。文章系统整合相关文献,剖析DEE概念。国外研究分构建理论框架、技术应用于传统生态、探讨多样化DEE研究;国内侧重数字创业企业等主体的资源、机会与价值共创研究。未来研究需以系统与关系视角剖析其形成演变,多层次探究构成与演进规律,并开展跨学科以及结合区域嵌入情境因素构建新理论,以深化对DEE的认知,推动其在数字经济时代持续助力创新创业与经济发展。

    2024年29期 v.14;No.467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非致命电磁动能武器

    顾天航;李永利;宛泉伯;

    文章从非致命动能武器入手,归纳3种恒定动能打击技术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对比得出电磁发射技术具有发射速度快、能量转化率高、性能稳定和利于隐蔽等突出优势。介绍3种电磁发射装置的构成、发射原理和优缺点,目的是探索与发掘电磁发射技术应用于非致命动能武器的更多路径与方案。结合武警部队职能使命提出部分典型应用场景假设,旨在为非致命电磁动能武器的后续研制设计提供参考。

    2024年29期 v.14;No.467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GC技术在革命主题博物馆沉浸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张俊竹;冯敬益;

    AIGC技术被运用于革命主题博物馆中,可以为观众提供沉浸式展览体验。为此,文章对AIGC及沉浸式体验进行概述,分别从生成式历史人物对话、人性化情感识别及革命历史场景再现等多个方面针对基于AIGC的革命主题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设计展开了深入探讨,以此助推革命主题博物馆不断向好发展。

    2024年29期 v.14;No.467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煤矿采掘接续计划管控系统研究及应用

    牛耀;周钰博;高洋;

    为有效管控煤矿产能核增后带来的采掘接续紧张而引发重特大事故风险,加强煤矿灾害治理和采掘平衡,以不连沟煤矿为研究对象,将静态采掘接续计划变为动态的企业决策指标,做到采掘接续计划的一键调整,进度图、工程量报表、CAD图等相关图纸同步更新,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快速准确的综合量化指标。

    2024年29期 v.14;No.467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机接口技术在老年人助力手臂中的应用探讨

    朱永豪;李可莹;谢绮敏;郑晓妍;奚凤仪;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由于疾病或自然衰老所引起的手臂功能减退问题变得愈发显著。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作为一种前沿科技手段,在缓解老年人手臂机能障碍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本文深入研究了BCI技术在老年辅助装置中的应用情况,特别是它如何有效地促进了老年人手臂功能的恢复。文章从技术机制、设备构造、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详尽探讨,并引用了相关文献作为论据支持。

    2024年29期 v.14;No.467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巡检机器人在输煤廊道中的应用

    贾凯;王飞;任晓乐;李维鹏;郝毅成;

    输煤廊道巡检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化巡检设备,可以在预设的轨道上移动,并搭载各种传感器和摄像设备,实现对室外设施的实时监控、异常检测和预警处理,从而提高巡检的准确性和效率。基于此,文章对电厂输煤廊道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在输煤廊道中的应用策略。

    2024年29期 v.14;No.467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规模化储能与常规电源联合应用的深度研究与优化策略

    郭文涛;邵雷军;刘新伟;程伟;王春艳;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面临新的挑战。规模化储能技术因其能够平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提高电网稳定性等优点,正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智慧调控技术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分析,深入探讨了规模化储能与常规电源联合应用的重要性、技术挑战及其优化策略等。同时,从经济性、可靠性、灵活性以及可持续性原则等方面在储能系统配置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展望未来,规模化储能技术的应用有望在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加高效、安全等的作用,从而为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29期 v.14;No.467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孪生技术在电网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

    朱红明;李博;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与物理实体高度对应的虚拟映射模型,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在电网数字化转型中,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电网设备健康管理、电网运行监控与调度、配电网规划与设计、电力市场运营及电网抗灾减灾等全方位应用,显著提升了电网运行效率与可靠性,推动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024年29期 v.14;No.467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技视界》征稿函

    <正>《科技视界》是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科普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国内统一刊号:CN31-2065/N。《科技视界》致力于向广大读者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期刊的主题涵盖了科学、技术、医学多个领域。我们鼓励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您的研究领域,并将科学知识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2024年29期 v.14;No.467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